
## 2025年罗马生物多样性COP16.2会议成果分析
2025年2月27日,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(COP16.2)取得了重要成果。会议成功打破了长期的政策僵局,各国就生物多样性资金筹措策略达成一致,并为实现《昆明-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》(KMGBF)的行动目标制定了路线图。
主要成果
1. 生物多样性资金筹措机制
– 各国同意建立一个时间表明确的永久性金融机制,以确保资金流向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地区。这一机制旨在支持“30×30”目标的实现以及其他关键目标[1][2]。
2. 昆明-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(KMGBF)实施
– 会议通过了KMGBF的实施计划,包括规划、监测、报告和审查(PMRR)机制的指标,以衡量全球和国家层面的进展[2]。
3. 卡利基金的启动
– 卡利基金旨在从使用数字序列信息(DSI)进行商业活动的公司中筹集资金。至少50%的资金将分配给土著人民和当地社区,以支持他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[3][5]。
4. 资源动员与合作
– 各国同意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,并制定了资源动员的综合战略。会议还决定在2026年COP17会议上进行全球审查,以评估KMGBF实施进展[2][4]。
挑战与展望
尽管会议取得了重要进展,但仍面临着实际资金投入不足的挑战。各国需要加快资金动员的步伐,以实现每年200亿美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目标[1][4]。此外,需要改革每年5000亿美元的有害补贴,转向支持可持续农业和自然正向的供应链[1]。
结论
罗马COP16.2会议标志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重要里程碑。然而,各国需要迅速将承诺转化为行动,确保资金流向最需要保护的地区,并推动KMGBF的有效实施,以应对日益迫近的2030年目标。
相关资讯来源:
[2] www.cbd.int
[4] wwf.panda.org
[5] www.un.org